2015/6/17

Faces of Singapore




新加坡是一個富裕的東南亞城市國家。從東邊到西邊開車約一個小時便可到達,街上總是充滿了熱帶綠蔭與現代建築,在新加坡自然與人造總是互相爭地。街上人形形色色,有頭戴頭巾的馬來人,皮膚黝黑五官深邃的印度人,高大白皮膚的歐美澳人,還有占人群多數的亞洲人。新加坡內也有許多帶有濃厚民族色彩與獨特性的區域:小印度充滿印度餐廳與珠寶店,有時還會封街舉行傳統節慶,而阿拉伯街則是由一排排中東地毯店與水煙館圍繞著清真寺組成。新加坡人說著形形色色的語言:馬來語,阿拉伯語,中文,英文,福建話等,全都在日常生活中交互影響,融合在一起。
    初來乍到新加坡時,馬上便被上述形容的文化複雜性震懾住,而我在新加坡這五個月內,就是一個不斷在整理內化並轉換這所有爆炸性資訊的過程。以下我將分幾個主題個別抒發我的想法心得。

Marina Bay旁的商業大樓們

語言 Langauge

    新加坡人種多,語言也多。
    捷運到站時,往往是源源不斷的多國語廣播。在日常生活與學校生活中,教授與身邊同學說話的口音也形形色色。就連書寫印刷的文字,都常有語言融合的跡象。(我在學校選了一門新加坡文學課,同時帶給我無盡的煩惱與樂趣。新加坡劇作家常常融合英語與福建話來寫劇本。例如:
A: I’m so sian today.
B: I’m very sian, too.
其實A和B要說的是:我很無聊。(很閒)
而在福建話中,很無聊的直接音譯就是Sian。)

    語言是人類對一個環境產生認同的一個重要因子。在我剛到新加坡時,因為無法馬上適應新加坡英文,總覺得生活莫名其妙充滿了不必要的挫折感與微微興奮,想要挑戰自己理解各式各樣口音的心情。
    不過有趣的是,就連新加坡人也經歷了語言溝通不良的問題。新加坡在80年代時把英語設為第一語言。但是這就造成老一輩新加坡人與年輕人中間的巨大鴻溝。有時甚至阿公阿嬤會聽不懂自己孫子在講什麼。
    從壞處想,新加坡英文常常為人詬病,因為外國人一開始總需要費很大力氣去完全理解。但是好處是,新加坡人本身因為習慣各種語音,因此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什麼樣的英文可以難倒他們。甚至我在新加坡住了一陣子,對不同口音的適應度也大幅度提升。


Holland Village

住宅 Accommodation

    我在新加坡住了一個月,還會在自己住的國宅裡迷路。
    新加坡有許多輝煌壯麗的現代建築,許多世界知名設計師設計師設計的遊樂場,高級餐廳,飯店等等,全都讓觀光客歎為觀止。
    但是只要你不是觀光客,就會發現新加坡不是所有地方都這樣閃閃發光。18世紀在俄羅斯,有個叫Grigory Potemkin的人因為凱薩琳二世女王要來鎮上參觀,他便建造了一個假的樣板城市好讓女王印象深刻。等女王的船一離開視線,整個城市變崩潰瓦解。
    新加坡的確也有好幾個Potemkin Area。目的是為了吸引外資或是觀光客進駐。這些區域例如:Marina Bay。著名的魚尾獅雕像就佇立於此。在海灣邊酒吧餐廳林立,富人的小艇停泊在灣邊,而著名的金沙飯店也在這裡。另外還有Bugis,一個購物天堂區域。Raffles Place,充滿殖民歷史,空中酒吧與高級餐廳的地段。Sentosa,一個夢幻的人造熱帶海灘遊樂地帶。Clark Quay,充滿酒吧夜店與水煙管的不夜城。
    可是在這些琳琅滿目鑲金戴銀的樣板區域之外,全是連綿不覺的國宅區。國宅區長的全部大同小異,一樣無聊,一樣沒個性,一樣沒靈魂。在新加坡,每個捷運站上都罩著一個Shopping Mall。Mall裡食衣住行應有盡有,週邊居民常常生活起居都依賴在其上。而在Shopping Mall外,都是規劃良好的國宅。國宅邊有時會有巴煞(比較老舊沒有冷氣的food court)和Mama Shop(雜貨店),但除此之外,是一片單調空洞。不像台灣,街上總是充滿各種不同的商店與活動。
    有趣的是,國宅的一樓是一個居民活動的開放公共區域,我看過有人在那邊辦婚禮,也有看見喪禮。婚禮時,人們會在水泥柱上包上漂亮的布和花,擺上幾桌酒席和自助餐桌,請一個樂隊在角落奏樂,然後婚禮就這樣舉行。(我很難想像我的婚禮就在我家樓下舉辦)而喪禮也相差無幾,有天晚上回家時,便看到一群人圍著一團火哀悼哭泣。隔天早上經過時,看到地上有未燒盡的紙錢和一些零零星星不知為何物的東西。



文化 Culture

    新加坡是以多元種族文化出名的。
    這裡有印度人,華人,歐美澳人,馬來人,阿拉伯人,還有許多混血人士。文化多元,食物也多元。我在新加坡常常早餐吃中式點心,午餐吃印度咖哩,晚餐吃阿拉伯烤肉。   
    不過雖然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們來來去去,鮮少有衝突發生,可是我觀察發現其實新加坡也存在著種族歧視。華人是新加坡人的多數,許多產業金融文化層面都掌控在華人手上,也會一直在族群內移轉。然而其他種族,最明顯的是印度人,往往會被忽略邊緣化。華人的問題是政府的問題,需要正視解決。但印度人的問題,是他們自己族群內的事,需要他們自己去解決。有人甚至說跨種族婚姻,常常是各取所需:一方需要財產,另一方則需要社會上立足的文化力量。
    另外,新加坡有許多區域文化是被政府“建造”出來的。著名的中國城牛車水,便是一例。這個中國城並非由歷史自然演進而來,而是政府拆除原本雜亂無章的建物,再全部重建改造成一個“中國城樣子”的中國城:街上有燈籠,街旁有幫外國人用中文寫名字的商攤,路邊有中國食物,節慶到時,也會舉辦傳統文化儀式。這樣的中國城,符合外國人對中國城的想像和定義,但是卻少了真正的文化靈魂。
    新加坡人與外國人常常探討新加坡是否有“靈魂”的這個問題。有人認為政府干預太多,有人則認為新加坡不過50年歷史,為何要受到如此苛刻審視?
    對我來說,新加坡這種人工文化,也是一種文化。另外新加坡在50年內達到如此龐大的經濟成就,我衷心嘆服。


Looking down from SkyBar

娛樂 Entertainment
   
    在新加坡,只要有錢便樂趣無窮。
    新加坡有許多夜店,但除了夜店外,還有一種夜店的變種:花場。
    花場性質在夜店與酒店之間。裡面工作的女生需要陪客人聊天,但是不能進行性交易,也不能有與性相關的任何行為。花場舞台上每晚都有許多精彩舞蹈歌唱與樂團表演。而表演每到一段落,女孩們便會站上台,等待客人“掛花”。掛花的意思就是客人可以買以新幣50(約1000台幣)起跳的花給自己喜歡的女孩,而女孩便從花中抽成。除了花之外,女孩也可要求客人請客買酒,並也從中抽成。新加坡有很多男人賺了錢卻很寂寞,便會去花場當大爺,一方甘願花錢,一方甘願賺錢,男男女女都在花場各取所需。而這樣高薪工作也吸引到中國台灣越南女孩紛紛投入這個遊走在灰色地帶的產業。
    除了花場較特別外,星國還有許多很棒的空中酒吧,可以從高樓俯瞰整個燈火輝煌的城市。除了酒吧外,當然也有很多國際知名的餐廳,食物與環境都讓人非常享受。
新加坡最方便的是周邊小島多,很多人都會帶著釣具與露營烤肉用品到小島上悠閒的過一個週末。
除了在星國土地上作樂外,從新加坡到東南亞各國旅遊也非常方便便宜,許多人常常三天兩頭便往國外跑。
    在新加坡不怕無聊,只怕沒錢。

Sentosa外的一個小島灣

校園生活 In Campus

    我主修文學,因此在學校選了三門文學課與一門寫作課。但是這完全是一個錯誤決定。一門文學課,平均兩到三周要看完一本小說,一齣劇本,或一篇艱深論文。除此之外還要交報告與考試。我總共修了三門,把自己逼到連坐捷運都要看書。
    另外,學校教授非常不怕尷尬。有時教授問了一個問題,沒有人回答。在我過往的經驗裡,教授通常會過幾秒後自己接下去。但是我在新加坡遇到的教授,會讓尷尬的沈默持續至三分鐘以上,直到某個勇士受不了舉手發言,解救全班人為止。
    不過也因為這樣高密度的互動,我在課堂上也學到很多。因為要是不想陷入尷尬,除了要讀完所有文本外,也要完整思考過一遍文本內容,建立個人意見與問題,才有辦法順利得參與課程。
    不過我遇到的教授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本來以為期末考試會很難,不過竟然都很仁慈。
    我在南洋理工大學交換期間,常常唸書念到崩潰。但是最後一天當我坐在廣大的考試廳裡完成最後一份試卷時,我竟然在那靜坐了5分鐘,捨不得馬上交卷離開。也許我會很懷念這種辛苦卻充實的學生時光。

2 則留言: